经产观察
IT资讯
IT产业动态
业界
网站运营
站长资讯
互联网
国际互联网新闻
国内互联网新闻
通信行业
通信设备
通信运营商
消费电子
数码
家电
IT资讯

科技巨擘插足行业 争夺新闻市场

作者:habao 来源: 日期:2015-8-8 11:39:37 人气:

  原标题:科技巨擘插足新闻业

  近期,Facebook推出“即时文章”、苹果招聘“Apple News”编辑、谷歌启动“新闻实验室”、移动运营商Verizon收购“美国在线”、推特启动“闪电项目”……众多网络巨头和科技公司发力行业、争夺新闻市场。事实上,如今互联网企业的竞争已经进入生态系统的竞争,打造完善的、自强化、自组织的商业生态系统极为关键,而传媒业作为这个商业生态系统的重要环节,互联网巨头必然要补齐这个短板。

  “我的,你是在跟我开玩笑么?”Sciacqua说:“我们都很,但心花怒放。”

  Sciacqua是谁不重要,但大部分新闻从业者都认识他主管《每日微风》旗下的一位记者——Rob Kuznia,关于当地森蒂内拉山谷联合高中学区主管潜在情况的报道,让他获得了今年的普利策新闻,并促成加利福尼亚州出台了防止过度福利补偿的新法律条文。

  然而,“心花怒放”又如何,Rob Kuznia并没有留在新闻业。早在一年前,他就转行去企业做了一名公关,虽然他曾经的梦想是去《时报》或《纽约时报》,并为此在新闻行业中奋斗了15年时间之久。

  对此,有人发出了对新闻业的“悲鸣”,认为“这是一个行业的悲哀”,连普利策新闻得主“都养不活自己”(Rob Kuznia因收入低才转行做公关),甚至有人翻出了“新闻不死,新闻业会死”的老论调。

  新闻业真的会死吗?至少,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和追求精准营销、吻合阅读心理的今天,科技巨头却不这么认为。

  日前,细心的人发现,随着美国苹果公司(下称“苹果”)iOS9系统测试版的继续完善,其发布的最新iOS9 Beta3版本中,之前被市场期望很久的“Apple News”最终现身。这是继美国另一个科技巨头Facebook 今年5月推出新闻聚合产品“Instant Articles”后,又一个插足新闻业的科技企业。

  据了解,苹果目前已开始招聘专门的“Apple News”编辑,并希望通过凸显人工编辑的重要来推送给用户最精准、最有价值的新闻。

  “苹果产品呈现出的新闻阅读方式的转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圣克鲁斯市的分析师Ken Doctor称,“有一部分人仍通过传统获取新闻,但有一部分人已经从Facebook和苹果的分类平台上获取新闻。现在,两类人同时存在。”

  采访中,也有专家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说,新闻业的发展从来离不开资本的助力。恰恰,现在苹果的现金流是科技公司中最强的,完全有足够的实力承担得起新闻产品不盈利乃至亏损的状态。

  事实上,即使很多人认为“新闻业已死”的今天,传统新闻间的产业化重组亦未结束。7月23日晚间消息,日本财经《日经新闻》对外确认,将以1600亿日元(约12.9亿美元)从英国培生集团手中收购其掌管近60年时间的财经类《金融时报》。

  科技巨头进入

  今年以来,新闻业出现了新的变化——科技巨头纷纷涌入,甚至被一些业内人士认为是新闻业的“一道曙光”。

  7月14日,在苹果发布的最新iOS9 Beta3版本中,之前被市场期望很久的“Apple News”现身。

  据称,“Apple News”的运作方式和Facebook的“Instant Articles”相比,差异不大。后者今年5月由Facebook对外主推,并提供平台吸引入驻,提供下游产业链上的渠道和分发径。

  据此前报道,“Instant Articles”已与九大新闻业者签订合作,“它将业者利用 ComScore、Omniture、Google Analytics 等分析工具计算新闻流量。在此平台上,各可以直接发布自制新闻内容,不再依赖账号下添加外部链接的发布方式,同时通过‘算法’为用户推送主流的新闻”。

  所谓“算法”,即新闻内容推荐的“规则”。一方面对新闻内容进行要素拆分,便于关键字词的检索;另一方面对用户进行“素描”分析,计算出某条新闻对于某个用户的价值和重要程度,并以此形成用户的“私人订制”。而这一切的分析都要以用户浏览应用留下的数据为基础。

  Facebook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直言:“人们不想等那么久,所以很多人在这些新闻网页加载前就放弃它们了。”据了解,为了吸引受众在新闻移动端上逗留更多时间,“Instant Articles”和“Apple news”不约而同地采取直接显示出整篇文章的方式,不是将读者至应用中的一个迷你浏览器。

  但稍不同的是,当用户第一次打开Apple News的应用程序,用户会被要求选择感兴趣的新闻出版商和“频道”。首个版本默认提供了《纽约时报》、CNN、ESPN、《大西洋月刊》及Slate5个订阅源供用户选择(后期订阅源内容会逐步增加)。除此之外,也可手动添加RSS订阅,直接在苹果浏览器“Sari”中访问你想添加的网站。程序再根据用户的阅读内容偏好,创建个性化的新闻推荐。

  目前,不止是苹果和Facebook,其他一些科技巨头亦进入到了新闻业。谷歌此前启动了新闻实验室,通过技术“算法”,来缩短新闻时间“被报道”和用户“想知道”的距离,发挥技术优势,提供搜索数据等。

  移动运营商Verizon收购了美国在线AOL和推特启动的“闪电项目”,该项目同样将涉足新闻业,力图打造新闻产品。

  “在信息化时代,人类对新闻信息的需求有增无减。科技公司所掌握的数据以及数据处理技术,能够详细地反映出人们的信息需求倾向、接收模式等,比起传统的方式,更加科学有效。”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吴飞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说。

  吴飞认为,科技公司投资行业,带来的不仅是资本,更重要的是数据。内容、资本、数据的创新融合发展无疑是互联网时代的一大趋势。

  “传统观点认为,企业投资无非是‘’,为自己创造良好的平台;抑或是企业家的个人爱好、新闻梦想等,实则不然。”有业内人士称,传媒业是商业生态系统的关键环节,这正是互联网科技巨头布局传媒行业的主要原因。

  “如果双方能够有效整合,这种合作是肯定能够双赢的。”IT行业资深分析师唐欣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说,科技巨头投资传统,也恰恰是看重了传统在内容采编方面经验和能力,利用互联网的媒介资源,进行有效。

  “科技公司和牵手,给带来的是互联网庞大的用户流量和机会,给科技公司带来的高质量内容和流量变现效率的提高。” 唐欣说。

  风险不可避免

  科技巨头的进入,同样是新闻行业呈现变革态势、人们阅读行为发生改变的体现。

  “人们阅读新闻的方式已发生明显变化。现在的情形如同对垒,比如阅读数字新闻VS阅读印刷新闻;观看后可的电视新闻VS在时间守在电视前观看。”的报业分析师Alan Mutter称,这10年间,的印发量下降了一半,且还会随着读者的流失加速下降。

  Alan Mutter还发现,阅读纸质版《纽约时报》的读者的平均年龄是60岁,而全美人口平均年龄仅为37岁。

  但在迎合市场变化的同时,一个难题却摆在了科技巨头们面前:产品怎么变现?或者说,怎么让新闻业务保持盈利?事实上,这一直以来也是传统面临的最主要问题。

  “‘偶然’读到这些新闻的读者并不具有与订阅读者一样的价值。现在人从Facebook、苹果身上只能赚得几枚硬币,但以往他们能从本土广告商那里获取大量利润。这种情况下,大量投资用于内容生产的还能多久?”Mutter说,“老实说,我至今并没有看到新闻业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同大型数字平台合作只是一时之计,并不能解决困扰着业界的问题。”

  “科技巨头本身的流量是有成本和变现模式的。比如通过广告、游戏来变现等。现在如果做新闻,或者做其他深度阅读的内容,这种变现的效率是否还是一样的高?这需要打一个问号。”唐欣对记者坦言,科技巨头把流量拿出来做新闻,很有可能存在收入下降的风险,“解决这个问题需要高效的运营能力和设计良好的盈利模式”。

  唐欣表示,传统可以做到强制推送,而数字是很难做到强制推送的。新的运作模式会倾向于快而浅的内容,通过标题和耸人听闻的信息来吸引读者,容易出现粗制滥造的情况,这一点对于的长期发展是不利的。如果内容不符合用户体验,那么它就没有价值。

  可参考另一个科技公司——Youtube。Youtube,它是流量最大的网络视频公司,每月超过十亿用户观看YouTube视频,但它在商业模式上却是最不成功的一个。据报道,2014年,YouTube营收约为40亿美元,高于2013年的30亿美元。尽管去年YouTube为 谷歌贡献了大约6%的营收,但YouTube在盈利方面毫无建树。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未能很好地进行流量变现。YouTube向内容创作者支付费用,且采购网络设备,高成本遇上广告低收入,YouTube基本只能维持收支平衡。Youtube的盈利难题为Facebook和苹果对新闻产品的投资敲响警钟。”专家认为。

  Ken Doctor则认为,站在传统的角度,与苹果的合作是有益的,“大型新闻机构的高管层已具备驾驭这些分析数据的能力,他们将分秒必争地追踪合作的影响及效果”。

  Doctor称:“目前的问题其实是占有率的相互蚕食以及由此的损失。分析能够看出的其实是读者量及广告的增长,并非产品蚕食效果或有多少读者从自身的网站上流失。但对于那些聪明的发布者来说,这样的合作其实更有助益。”

  中国迎资本时代

  新闻业迎来变革,迎来科技巨头,在中国也不例外。

  7月14日,乐视网斥资近亿港元入股北青传媒,成为北青传媒的第二大股东。据公开资料,北青传媒成立了14年,是中国最大同时也是赢利能力最强的公司之一。旗下拥有包括《青年报》、《信息产业报》、中网等多家媒介资源。

  与其他传统一样,北青传媒未逃脱传统营收乏力的泥潭,净利润连年锐减。据北青传媒财务报表,2014年,集团录得净利润489.6万元,相比2013年下降七成。而2011年,该集团的净利润还在1.22亿元的水平,到去年降到百万量级,北青传媒连续三年出现净利润“腰斩式”下跌。

  无独有偶,6月4日,中国电商企业阿里巴巴斥资12亿元入股SMG旗下的第一财经。

  去年10月,经过7个月的紧张筹备,上海报业集团旗下的新项目——“界面”正式上线。据披露,“界面”的战略投资股东除了两家金融股东外,更吸引了联想弘毅、小米科技、奇虎360的投资。除此之外,腾讯间接参股、中国移动投资凤凰卫视等,均在表明中国科技类企业投资新闻业的趋势,且中国新闻业没有投入科技巨头及其背后雄厚资本的怀抱。

  分析人士认为,借鉴美国新闻集团的经营策略,传统要想度过寒冬,必须要进行资产重组。但是,由于国内传统资产属于国有资产,难以待价而沽。再者,由于管制森严,传统也很难实现并购重组。然而,在传统挑战之时,国内互联网科技巨头对其抛出橄榄枝,有望成为国内传统绝处逢生的机遇。

关键词:it行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