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产观察
IT资讯
IT产业动态
业界
网站运营
站长资讯
互联网
国际互联网新闻
国内互联网新闻
通信行业
通信设备
通信运营商
消费电子
数码
家电
IT资讯

不少新闻资讯类APP打着“刷新闻赚现金”噱头吸引用户“赏金为王”取代“内容为王”

作者:habao 来源: 日期:2018-5-22 2:12:11 人气:

  过去,我们见过不少以签到、阅读、评论和转发的形式赚取积分的资讯类App。可近日,一批打着“读资讯,赚金币”、“刷刷新闻就能赚零花钱”、“刷新闻赚现金”等噱头的新闻资讯类A

  过去,我们见过不少以签到、阅读、评论和转发的形式赚取积分的资讯类App。可近日,一批打着“读资讯,赚金币”、“刷刷新闻就能赚零花钱”、“刷新闻赚现金”等噱头的新闻资讯类App来到大众视野。是的,不是赚积分,而是赚“白花花的银子”。操作形式不难,大多以分享链接赚取金币、邀请朋友注册获得分成来吸引用户。

  你们相信这种“天上掉馅饼”的事情吗?这不,针对这些资讯类App的争议已经产生了。这种“赏金为王”的新闻模式,会让“内容为王”靠边站么?所谓“推荐好友”的“收徒”模式,又是否合规呢?

  记者打开一款名叫“趣头条”的新闻资讯App,其公开的排行榜显示,目前总收入排行第一的用户,收入超过了9万元,收徒数超过了四万。

  据悉,趣头条只花一年多时间,其DAU(日活跃用户数)就过了千万。有消息显示,趣头条在今年3月16日宣布完成了超过2亿美元的融资。目前,趣头条主要关注两个问题,一是稳定的用户新增,二是稳定的用户活跃度。

  在一二线城市,使用“今日头条”的人比较多。但在其他地方,还有一个更庞大的“头条系”矩阵,它们不是抖音、懂车帝、西瓜视频、火山小视频等,而是趣头条、惠头条、淘新闻、东方头条等以返利补贴为主要运营手段的信息流产品。其中,趣头条是做得最早、起步最快的一家。

  根据趣头条CEO谭思亮的说法,这个行业里的第一名(即今日头条等)在三线城市及以下市场的渗透率一直不超过20%,而剩下的80%,则是留给趣头条们攻城略地的空白,这些App所接触到的大多数用户,手机里很可能还没有安装过任何新闻资讯应用。

  根据此前的报道,趣头条用户与今日头条的重叠度只有20%,与拼多多的重叠度却达到60%,男女用户的比例大约为3:7,周人均打开次数超过50次,日均评论量超过28万条,人均阅读数超过20篇,用户以主导家庭消费的女性为主。

  显然,这样的策略帮助趣头条避开了与今日头条等行业巨头的正面交锋,并迅速在三四线城市扩张。根据猎豹大数据2017年度中国App排行榜,趣头条在全网App中排名第41,在资讯类产品中仅次于腾讯与今日头条。尤其在2017年12月新闻资讯类TOp25的榜单中,趣头条的增长速率超过500%。

  “同样看资讯,每天有钱赚。”这是某新闻资讯类App的广告语。该App用户张女士告诉记者,她反正闲着也是闲着,看看新闻,分享个朋友圈,还能赚点零花钱。就算赚不出来零花钱,也能赚个公交地铁钱。

  在一款名叫“惠头条”的App中,几乎所有的用户行为都被“明码标价”。按照该App平台目前的,无论是看新闻、看视频、签到、分享,还是把链接分享到朋友圈,都可以得到该平台数量不等的金币,比如阅读资讯5分钟可以得到100个金币,观看视频5分钟可以得到50个金币,分享新闻资讯可以得到50个金币等。按照其兑换原则,1万个平台金币约等于现实中的1块钱,用户至少积累1万个金币才能在微信或支付宝提现。换句话说,用户必须在惠头条上连续阅读8个多小时新闻资讯,或者观看近17个小时的视频,才能挣到1元钱,如此看来,这个零花钱似乎不那么好赚。

  业内人士龚先生表示,“补贴+收徒”已经成为目前一些新闻资讯App的主要模式,所谓补贴是指用户完成指定任务获得现金励,而“收徒”模式更为重要,通过邀请“收徒”,用户可以从“徒弟”的“收入”里获得持续的分成。

  龚先生认为,这种“收徒”模式,有点类似于变相的“传销”。一个人通过这种方式扩展到三个人、五个人、十个人,形成一定的体系。

  “想要来钱快,可以收徒弟。”通过分享邀请码“收徒”之后,如果“徒弟”长期没有阅读、分享或是继续“收徒”行为,“师傅”还可以通过“”功能,提醒“徒弟”阅读资讯,进而持续获得励。

  趣头条的“收徒”模式存在不少争议。志霖律师事务所律师赵占领此前接受采访时表示:“师傅、徒弟、徒孙构成了上下层级,并且师傅还能从徒弟、徒孙处获得收益,这样的收徒模式符合传销的构成要件。”

  赵占领表示,判断某种模式是否涉嫌传销主要看两点:其一是组织要件,即发展人员,组成网络,也就是俗称的“发展下线”,下线还可以再发展下线,以此组成上下线的人际网络,形成传销的“人员链”;其二是计酬要件,以参加者本人直接和间接发展的下线人数为依据计算和给付报酬,或者以参加者本人直接和间接发展的下线的销售业绩为依据计算和给付报酬,形成传销的“链”,“很明显趣头条这类App的收徒模式符合这两点,涉嫌传销。”

  不过赵占领指出,这种模式并不新颖,在互联网发展早期,这种模式就曾一度盛行,移动互联网时代,类似的做法也很多。

  “只不过,在趣头条的‘收徒’模式中,人们贡献的是时间,而不是。再加上它对外宣传收徒模式时,并没有将徒孙这一级励也大力宣传出去,所以会让很多人觉得它不涉嫌传销。”赵占领说。

  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祥表达了不同观点:“如果平台上的用户从‘收徒’模式中所获得励全部来自平台,并且平台上投放的广告全部为正当广告,那么尽管其模式看起来符合传销特征,但由于用户在整个过程中并没有出现钱财损失,那么就不能认为其涉嫌传销。”

  “平台对用户收徒的励制度,更像是一种有偿劳务,或者可以理解为烧钱推广,与传销还是有本质的不同。”祥说。

  据报道,尽管质疑声音不断,但却并不妨碍这类新闻资讯App衍生出新的“生意”。甚至,淘宝店家中还出现了名为“趣头条、淘新闻收徒”的店铺。店家声称,所有徒弟均为有效徒弟,非虚拟手机号注册,纯人工操作。

  如此一来,就如同新闻让位生意,让“内容为王”到“赏金优先”。那么,这类新闻资讯类App所推送的新闻,留给用户的又是什么呢?

  记者在使用App时遇到这样一个细节——在趣头条所推送的资讯标题前,有一个“框”,框里写着“阅读+10金币”,有时遇到篇幅比较长的内容,这个数字就会是30金币。

  其实,这样的模式并不是趣头条独有。打开淘新闻App也不难发现,几乎每一条推送下方都标明了阅读这篇文章所对应的金币值。记者打开了其中一篇文章,发现只要将文章的从头拖到尾,停留数秒之后,就会跳出“10金币已入账”的字样。

  同时,有记者调查发现,此类资讯类App内容上多以养生贴士、明星、风水解梦等为主。“全是一些毫无营养没有依据的假新闻”“有意义的文章太少,滥竽充数”……翻看应用下载商店的网友评价,不难发现这种“刷新闻赚现金”式推广,人气虽高但点赞甚少。

  “人生不得不提的30个忠告”“给对将来感到不安的你”……这些或劝勉或鼓励的“鸡汤文”,如今却被不少网友吐槽变“馊”了:有的文章抒情式措辞,实则夹带伪劣保健品等虚假广告内容;有的则直接涉黄内容,以语言大打擦边球。

  为何变馊了的“鸡汤文”仍被肆意?业内人士分析,目前一些号称“一键转发神器”的文章转发接单派单平台,成为低俗违规文章的“幕后推手”,形成了一条涉及分发、营销、获利的产业链,而其常用手段便是以现金励用户分享。

  一款名叫瞎转的App,将“补贴+收徒”的模式几乎做到了极致。打开App后,没有新闻推送,只有转发赚钱和邀请赚大钱等选项。点击“转发赚钱”页面,每篇文章的阅读单价都有标明,将其转发至朋友圈,有人阅读就能获得相应励,每次阅读收益在8分钱到1毛钱不等。而这些标题及文章内容大多粗俗,充满挑逗性。

  互联网评论人洪波表示,这样的“赏金优先”模式本身无可厚非,但在这样的模式下打低俗内容的擦边球,这一点才是问题的关键。“通常来说,大家普遍会认为,你用高雅的东西是很难获得用户的,稍微低俗一点、擦点边,更容易获得用户。从这些产品本身来讲,它们希望以一种小额的激励手段,来让更多人参与到内容的阅读上来,这个没有太大的问题。而在运营上,平台趋向于拿一些比较夸张的东西来抓眼球,这个就是他们的问题了。”

  “内容涉黄违法,转发者就应担责。”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宋建武指出,用户需提高素养,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加强对低俗违法内容的辨识能力,避免因贪小利而成为不良信息扩散的“”。此外,宋建武各社交平台也应加强监测,提高对高隐蔽性违法内容的精度。

  “打击违法内容肆意背后的产业链,除了平台主动承担主体责任外,网信、文化等监管部门也需加强协作、统筹协调,消除监管盲区。”中国大学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提到,目前在实际处罚中对和涉黄内容的界定仍有待明晰,需要结合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部门既有判例加以界定,以进一步提高监管实效,对平台、内容生产者以及普通用户形成更有效的约束和警示作用。

  【慎重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中国财经新闻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或暗示的。

  【特别提醒】: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邮箱:[emailprotected]

  本文来源于ipfs

关键词:新闻资讯类app